EMR mini方案:解决电磁笔应用在手机手写上难点

电磁笔(EMR, Electromagnetic Resonance Pen)要在手机上应用,确实存在不少技术和结构上的难点。虽然原理成熟(在平板、签名屏上很稳定),但移植到手机这种高密度设备时,就遇到了空间、电磁干扰、功耗等系列挑战。

 

难点结构空间受限

电磁笔需要在屏幕下方布置一层感应线圈阵列(sensor grid),用于接收笔信号。这层线圈一般厚度在 0.40.8mm,但手机内部堆叠非常紧凑(尤其是5G天线、摄像模组、电池),留给EMR层的空间非常有限。增加了模组厚度因此会导致手机厚度也跟着增加,并且由于显示模组(OLED / AMOLED)之间的贴合精度要求极高容易导致显示亮度降低、屏幕成本上升问题。

 

难点电磁干扰问题(EMI

EMR 系统工作在约 500kHz–1MHz 高频磁场范围。手机内部还有 NFC、无线充电线圈、5G天线、Wi-Fi、蓝牙 等,也会产生电磁波。高频信号之间会互相干扰,导致笔定位漂移、压力异常或笔迹抖动。这样就要求极高的电磁屏蔽与滤波设计需要在手机主板上为 EMR 控制芯片独立布线、加滤波器软件算法要实时补偿笔迹误差。这个是EMR手机研发的核心技术壁垒。

 

难点功耗与发热控制

EMR 感应层需要持续产生电磁场,功耗较普通触控屏更高。手机空间狭小、散热有限,长时间书写会造成温升。因此可以采用低功耗电磁驱动方案(动态唤醒线圈)优化驱动算法,使线圈只在笔靠近时激活以及使用新一代低损耗材料减少发热。

 

电磁笔在手机上的最大挑战不是能不能实现,而是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做到精度高、干扰小、成本低。目前只有像TCL+汉王友基这样的深度合作,才能完整解决这些难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