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务无纸化办公:如何让群众少跑腿?
政务无纸化办公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技术革新重构服务流程,让 “数据多跑路,群众少跑腿”。

在传统政务服务模式中,群众常常面临诸多不便:需多次往返政务大厅,反复提交各类材料,还要在窗口前排起长队苦苦等待。这一系列繁琐流程不仅导致办理效率低下,更让群众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,体验感欠佳。政务无纸化办公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技术革新重构服务流程,让 数据多跑路,群众少跑腿。以下从流程优化、技术赋能、场景创新三个维度,解析如何通过无纸化办公实现便民提效:

 

一、流程再造:从 串联办理并联通办

传统政务模式中,群众需按部门、按环节逐个提交材料,常因流程割裂导致多次跑动。无纸化办公通过 流程并联化 + 材料标准化打破壁垒:

 

一窗受理替代 多窗往返

整合多部门业务系统至统一无纸化平台,群众在综合窗口提交一次材料,系统自动分发给各关联部门。例如办理 企业开办时,申请人在政务大厅一窗提交电子版营业执照、公章备案等材料,签批后工商、税务、银行等部门同步获取数据,无需分别跑窗,某试点城市数据显示,企业开办跑动次数从 3 次降为 1 次,耗时从 2 天缩至 4 小时。

 

推行 容缺受理电子化:非核心材料缺失时,群众可通过无纸化平台承诺补正(电子签名确认),先办业务后补材料。如办理建筑许可时,缺少施工图审查合格书可先签 容缺承诺书,后续线上补交,避免因材料不全折返。

 

跨层级流转替代 层层报送

乡镇 / 社区政务窗口通过无纸化系统直连省级政务云平台,群众在基层窗口提交的电子材料直接上传至上级审批系统。如低保申请,申请人在社区窗口提交电子版证明材料并签名后,区民政局、市民政局可在线审核,无需人工逐级报送纸质材料,某县实践显示,低保审批周期从 20 个工作日缩至 7 个工作日。

 

二、技术赋能:从 人工操作智能驱动

无纸化办公依托大数据、AI 等技术实现全流程自动化,减少群众操作成本:

 

数据自动填充与核验

对接人口、法人、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,自动调取群众信息填入表单。例如办理退休手续时,系统根据身份证号自动提取年龄、工龄、社保缴费记录等数据,群众仅需核对并电子签名,填表时间从 15 分钟减至 2 分钟。

 

引入 OCR(光学字符识别)技术,扫描纸质材料(如房产证、合同)自动转化为电子文本,避免手工录入错误。某不动产登记中心应用 OCR 后,材料录入效率提升 3 倍,错误率从 8% 降至 1% 以下。

 

智能审批 + 电子签章即时办结

简单事项(如社保查询、居住证明开具)通过无纸化系统设定审批规则,群众电子签名确认后,系统自动完成审批并生成电子证照。如深圳 秒批系统办理应届生落户,申请人线上提交电子材料并签名后,10 分钟内即可获取电子准迁证,无需到窗口。

 

电子签章与手写签名具有同等法律效力,替代传统盖章环节。例如企业办理项目备案时,在无纸化平台完成电子签名后,备案表自动加盖发改委电子公章,可直接下载使用,无需往返窗口盖章。